大兒子高一的時候,有一天回家突然說暑假想要去加拿大遊學,讓從來沒有思考過這問題的我們感到十分驚訝,於是這就成為當天晚上餐桌上的主要話題。

「你怎麼會突然說要去遊學?」作爸爸的我問著。

「學校有貼海報宣傳,是去加拿大,我想出國去看看,一方面學習英文,一方面增廣見聞啊。」大兒子簡潔有力的回覆。

「出國不會害怕嗎?」作媽媽的老婆接著問。

「會怕啊,可是有什麼不會怕的?第一天到高中的時候,初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,也會有點怕啊,可是因為害怕就不去嘗試各種事物,也太畏畏縮縮了。」

他很有想法的回答,我們對於這件事情就比較放心。就怕他只是追潮流湊熱鬧,沒有自己的主見就跟著同學參加,很容易就只剩下「遊」而不「學」了。

結果他說:「沒有啊!是我自己想去,根本沒有聽說其他同學有誰想要去。」

這下我們反而擔心了,於是跟朋友們提起這件事情,他們對於把孩子送去遊學很有興趣,所以他們同年齡的孩子也一起報名,這樣就有伴了。

一切都很順利,大兒子在一個月的暑假遊學回來之後,英文進步了,而且有著滔滔不絕的故事可以分享,我們當聽眾的時候覺得這趟遊學十分值得,小他三歲的弟弟跟最小的女兒則是眼神帶著崇拜,津津有味聽著大兒子的故事。

三年後,小兒子到了同樣的年紀,我們當然想要複製成功的經驗,讓他跟哥哥一樣出國遊學去,但是他卻斷然拒絕。

「為什麼我要去遊學?」他一臉倔強的表情抗拒地回答著。「誰規定學英文一定要去遊學?要花那麼多錢,那還不如乾脆把遊學的錢給我,我自己負責把英文學好。」

「現在出國很方便,想要看看的機會多的很,為什麼一定要去遊學?」他又喋喋不休地補充了一句。

「所以你就是不要囉?」媽媽很想要說服他。「確定的話,以後不能後悔喔!也不要怪爸媽不公平,沒花錢讓你去遊學,是你自己放棄的喔!」

「是啊!就是不要啊,不會後悔的,我從來沒有想要去遊學。」他斬釘截鐵地回答。

我們覺得大兒子的遊學很有收穫,我們也以為小兒子很羨慕跟期待著,所以我們早準備安排他的暑期遊學,相信這次作父母的有了經驗,不會像第一次的慌亂,但是沒想到時間一到,狀況卻完全不一樣,小兒子的選擇,真讓我們驚訝。

小女兒小學畢業的暑假,剛好朋友的孩子要去遊學,就順道問問我們家女兒想不想去。有過跟小兒子交涉的經驗,我們跟女兒溝通這件事情的態度,也就沒有那麼命令式的口氣。女兒聽到能夠出國遊學,挺興高采烈的很,我們不是菜鳥,所以按著步驟處理,一切看似十分順利,不過,想不到她剛去了加拿大沒多久,就發生了一件小插曲。

這一團遊學的學生,幾乎都住在台灣人開的宿舍,主要是方便管理,又有人照應,只有女兒跟另外一個小朋友是選擇住寄宿家庭。另一個小朋友才去了幾天,就因為不習慣寄宿家庭,搬回宿舍,這下只剩下女兒住在寄宿家庭,帶團老師考慮接送的問題,也基於尊重,就打了國際電話來,問問我們是不是也讓女兒住宿舍。我們當然就跟女兒在電話中討論。

「妹妹啊,你會想要跟其他小朋友住一起嗎?還是想住寄宿家庭?」

「我也會想跟大家在一起,可是這樣子住在宿舍裡,不就失去很大一部分遊學的意義了嗎?我覺得既然都出來遊學了,不就是要體驗國外生活嗎?我還是想要住在寄宿家庭。」女兒酷酷地回答。

既然女兒這樣說,我們當然尊重她的意見,也就婉拒了帶團老師邀請她一起去住宿舍的建議。

就這樣,相同的一件事情在我們家可以有各種不同的處理方式,一方面我們不希望孩子只是會服從,只是百分之百聽話,當他有意見的時候,只要能說出有正當性的理由,那麼我們就可以好好討論。事實上,人的年紀並不等同於成熟度,就算女兒當年小學剛畢業,我們還是讓她自己做選擇,因為她的想法十分成熟,也充滿了說服力,即便她沒有乖乖聽話服從於帶團老師的建議,我們也覺得放心。

類似的例子在我們家裡簡直是不勝枚舉。想當初小兒子念高中的時候,我們建議他去考資優班,他一開始沒有太多想法,就去考試,很幸運地考上,也就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去念,一個學期之後,他有了各式各樣的體驗、感受與想法,他說出了不想繼續待在資優班的理由,因為被隔離的高中生活不是他所想要的,我們也就支持他離開資優班的決定。

我們家裡永遠開放說理由。孩子要參加一個我覺得沒意思的社團,我希望他告訴我這個社團對他的意義何在,那我會支持協助他。我不希望他騎腳踏車上學,但是他提出好理由,並且有配套方案去注意安全,那麼彼此就可以妥協。原本要求孩子在晚上洗澡,上了國、高中,他卻總是要在早上洗完澡才去上學,如果他認為這樣念書比較有精神,我就不會反對。

天底下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很乖很聽話,不僅僅可以減少父母的擔憂,還可以讓父母親在教育上感到事半功倍。有些家長希望孩子沒有理由、沒有藉口,可是,如果孩子太乖太聽話,太過服從的結果,反而不是最好的結果,孩子本來就是獨立的個體,並不是父母親的附屬品。有那麼一點不聽話,有那麼一些不服從,在與父母持有不同意見時,能夠表達自己獨立思考的想法,說出使人信服的理由,提出鏗鏘有力的論點,那麼就算是做出跟父母親意見相異的決定,只要不過於偏激,都是一件好事。

讓孩子從「不服從」中學習成長,捏塑出他自己的意識與想法。在家裡和孩子的互動,隨著年齡長大,他們越來越有自己的想法主張,那麼就應該有更多的討論、爭論,千萬不要輕易的用父母的權威作結論。

教育下一代,並不是馬戲團在訓練動物玩把戲,說一是一,說二做二。養育下一代,也不是在替社會增添一個認真工作的機器人,一個指令一個動作。那樣教養出來的孩子,就算長大了,也只是一個沒有生命沒有思想,被別人操控的木偶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ell4510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